情繫《澳門基本法》

《基本法》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根本大法,既維護了國家領土主權的統一,又給予澳門高度自治的權力,它的產生有着深刻的歷史根源和重要的現實意義,此路線將有序地串連一系列的建築物及場地,娓娓道來澳門數百年來的歷史變遷與政治發展,呈現澳門在基本法保障下的繁榮與穩定。

畫家高劍父的足跡

想要感受澳門的歷史文化,最好親身走走澳門的大街小巷,辨認歷史留下的印記。藉着旅居澳門的著名畫家高劍父在澳門的生活足跡,回首澳門美術發展的歷程。

畫家史密羅夫的足跡

想要感受澳門的歷史文化,最好親身走走澳門的大街小巷,辨認歷史留下的印記。藉着旅居澳門的著名畫家史密羅夫在澳門的生活足跡,回首澳門美術發展的歷程。

特色老店舖

澳門舊城區範圍內存有不少具歷史和文化價值的街道,昔日這些街道店舖林立,熱鬧非常。時至今日,市民和遊客自行尋幽探古,暢遊特色老店,仍能感受澳門基層的文化源流,瞭解老店舖的傳統。

澳門華商的足跡

透過認識本澳歷史上著名華商的史跡,來增加對小城歷史人物的瞭解。誠邀市民大眾一起來認識這些歷史名人,一同感受澳門街道所包涵的歷史文化。

盧九家族

盧九家族是澳門歷史上最重要的華人家族之一,其大屋、園林一直保留至今,前者成為歷史城區的組成部份,後者則是市民日常生活常到之休閒園林。想瞭解此家族的歷史,就要親身體驗與盧家相關的歷史場域,見證着盧氏家族命運的轉折及澳門歷史的波瀾變遷。

慈善團體

昔日澳門的政府福利制度仍未完善,貧苦民眾只能依靠民間社團來自力救濟,仁慈堂、同善堂、鏡湖醫院早已成為家傳戶曉的慈善團體,曾幫助過無數的貧民百姓,藉着此路線我們可以一窺歷史上社會公共救濟團體的變遷,一同感受慈善事業的偉大。

氹仔廟宇

氹仔舊城區至少有二百多年歷史,是澳門組成的一個重要部份,歷史悠久且文化資源豐富的地方,至今仍保留上世紀初期的人文風貌。區內廟宇藏有不少珍貴的文物,值得向市民推廣其豐富的文化底蘊。透過氹仔廟宇路線,市民大眾可自行尋幽探古,感受氹仔民間信仰的多元性。

路環歷史建築

路環舊城區約有三百多年的歷史。是遊客參觀旅遊的勝地,透過路環歷史建築路線自行尋幽探古,感受路環建築之美。

走過望廈村

望廈村,又名旺廈村,是澳門半島過去8條村落之中規模較大的村落。根據記載望廈村於明朝洪武十九年(1386年)開村。傳說望廈之名是“遙望廈門”之意。村落最興盛時有街巷130多條,範圍大約是今日的俾利喇街、爹利仙拿姑娘街、美副將大馬路、雅廉訪大馬路、布巷、蛤巷、田螺里等街巷。
根據望廈村何氏宗祠門聯,此處村民多來自福建廈門,有趙、何、沈、黃、許諸姓500餘戶,各姓大部份建有宗祠,當中以何氏宗祠為最大。這條步行遊覽路線將與大家一同遊走曾經輝煌一時的望廈村,探尋古村的歷史足跡。

“圍”、“里”生活風情

“圍”、“里”是澳門現存最小層級的道路。往日之時,澳門居民大多生活在這些“圍”、“里”內,在公共空間擺放桌椅吃飯、遊戲、聊天,鄰居之間有着緊密的接觸與聯繫,是次路線將串連一系列現存富有特色的“圍”、“里”,讓居民憶起昔日的生活風情,重拾過去的集體回憶。

路環南岸石景

路環是澳門地區保存天然石景最多的一個島,眾多奇石、名石分佈島內各處,呈現千姿百態,惟肖惟妙的形態,與路環的歷史、傳說和風俗有密切的關係,不但構成澳門地區可貴的景觀,亦是鄉土傳統文化和集體記憶的一部份。“路環南岸石景”作為澳門地區歷來第一條石景遊覽專線,引領遊人走遍路環南岸,從黑沙海灣西南岸龍爪角,經黃金海岸、竹灣、蘆兜潭、鄉村馬路,到譚公廟前地,沿途欣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。

蓮溪點滴

臨水而居本是人類覓居的天然習性,居住在新橋區的居民也不例外。昔日蓮溪貫穿新橋居民的日常生活,農民在蓮溪兩旁耕種農作物,漁民在岸上晾曬捕魚器具,求神、占卜等都圍繞蓮溪旁的廟宇,居民生活恬然自得。然而,隨着社會的經濟發展,這條平靜的小溪被填平,馬路開闢,兩旁居民的生活面貌以及建築物亦隨之變化。這條步行遊覽路線將從昔日蓮溪入手,探究人們在該區的生活如何慢慢地適應環境的轉變。

澳門公園與花園

早於明朝,葡萄牙人已開始在澳門駐足,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。在這段時期,澳門既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,同時又吸納了西方的文化,使得澳門成為一個中西文化薈萃之地。而公園與花園作為市民大眾主要的休憩地,也無可避免地為澳門中西合璧的文化所渲染。其中有葡式風韻的公園,也有古色古香的中式庭院,他們在這座小城交相輝映,成為澳門中西文化合璧的一道獨特風景。

澳門近代詩人的足跡

自古以來到澳門寓居、避難、遊覽、辦事的騷人墨客很多。最早到澳門居留的詩人相傳是葡人賈梅士,而明朝詩人、編劇家湯顯祖是最早吟詠澳門的漢人。
  每當內地政權易手,就有很多內地有名的詩人到澳門。其中明末有天然、釋跡刪、澹歸、屈大均、吳漁山、吳歷等,清末有戴鴻惠、汪兆鏞、汪兆銓、張學華、吳道鎔、梁慶桂、崔斯貫等。民國後居澳者有馮秋雪、馮印雪、梁彥明、鄭哲園、冼玉清、趙連城、商衍鎏等。

澳門軍事遺跡

葡萄牙人來到澳門以後,開始建設規模大小不一的防禦性工事,當中包括城牆、炮台等,而隨着工業革命及現代化的到來,澳門的軍事建設也進入現代化的階段,軍用武器、軍事訓練、軍用隧道、還有特別以軍人為對象的俱樂部及以軍事為主題的博物館等。在數百年的歷史過程中,澳門保留了大量的軍事遺跡,過去,軍事的內容是需要高度保密的,現在,就讓這條路線來帶大家一起掀開軍事的神秘面紗。

澳門歷史名人的足跡

澳門歷史上有很多歷史名人,有在這裏出生的如冼星海、飛南第;也有些家在澳門的如鄭觀應、葉挺等;又或將澳門作為發展事業的地方,如馬禮遜、錢納利、孫中山;亦有如過客般在澳門停留的如利瑪竇、林則徐。這些人不但對澳門的歷史影響深遠,而且在中外歷史上都有其代表性的角色及歷史意義。他們在澳門的足跡如雪泥鴻爪,他們在澳門所遺留的痕跡,值得我們踏前人的路,體驗他們傳奇的一生。

“邂逅•海岸”系列之“內港風貌”

內港為澳門昔日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,所處之地,原屬北灣和淺灣,在澳門城市發展的過程中擔當着重要角色。“邂逅•海岸”系列之“內港風貌”將串連內港一帶的懷舊建築,感受和體會澳門數百年來的歷史變遷和港口風情。

“邂逅•海岸”系列之“昔日海岸”

城市發展與海岸的關係可謂密不可分。自十六世紀中葉葡萄牙人抵達澳門,開展遠東地區的航海貿易以後,澳門的中西貿易集散地便依託海岸發展起來,重要的商業活動亦以此為核心,向周邊地區輻射、擴散。為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,海岸線以填海造地的方式逐漸往外拓展,昔日的海岸則發展成街區。“邂逅•海岸”系列之“昔日海岸”將串連着曾屬於海岸的街區、特色建築和傳統店舖,帶領人們感受這個城市獨特的韻味,尋找舊城內珍貴的歷史寶藏,細味小城濃厚的人情味,體驗不一樣的海岸之旅。